由于多晶硅價格下跌的壓力,OCI和多晶硅同行Hanwha Chemical正在考慮停止所有國內生產線。
OCIP1工廠在韓國的52,000噸年多晶硅產能中占6,500噸。 關于該公司的其他國內生產線,該制造商表示:“目前,除非太陽能級多晶硅的價格大幅上漲,否則我們沒有任何重新開放它的計劃。”
該公司補充說,其在馬來西亞的27,000噸多晶硅工廠將繼續(xù)運營。
韓華化學則表示正在研究情況。
電價
分析師約翰尼斯·伯納特表示,關閉OCI的群山工廠并非意料之外。
西部的競爭對手競爭更低的價格(這是其他非中國多晶硅制造商也必須應對的挑戰(zhàn)),而且還要與價格上漲作斗爭。根據OCI的數據,如今韓國的工業(yè)用電價格已超過0.10美元/千瓦時,比2009年增加了71%,”
這位分析師表示,包括多晶硅業(yè)務在內的OCI基礎化學部門自2018年第三季度以來報告了負利潤。“因此,管理層想擺脫對利潤的這種拖累是可以理解的,”他說。 “令人難以理解的是,OCI難以彌補在群山擴大在馬來西亞的第二座多晶硅工廠所造成的52,000噸的巨大產能損失。”
投降
分析師表示,這家馬來西亞工廠有足夠的擴張空間,電價接近中國西部。 先前宣布的擴張計劃旨在補償韓國產能的任何損失,但OCI現在計劃僅將馬來西亞的多晶硅產量僅提高10%。
多晶硅專家Bernreuter表示,自2011/2012年首次擺脫多晶硅行業(yè)以來,該公司的投資策略一直很保守。 這位分析師說:“盡管馬來西亞的電價具有競爭力,但仍放棄了大約50,000噸的龐大市場量,并且沒有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征收反傾銷稅,這意味著對中國國家資本主義投降了白旗。”
Bernreuter表示,中國競爭對手通威最近透露了計劃在2023年將其多晶硅生產能力從80,000噸增加到驚人的220-290,000噸。該公司已經在2018年將產能從20,000噸增加到80,000噸。 他表示:“如果你曾經對中國多晶硅行業(yè)的雄心有過懷疑,現在就應該打消這些疑慮。”
1月中旬,中國商務部宣布,對美國和韓國多晶硅征收的反傾銷稅將再維持五年。